9月6日,必威西汉姆联官网“谁语争锋”品牌学术活动之专题工作坊——“海外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研究:档案、教育与学术对话”在学院821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工作坊特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孙会修、中国社科院俄欧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周国长、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荆宇航,以及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葛银丽作为主讲与对谈嘉宾,分别作了四场精彩学术报告。工作坊由我们陶源教授主持,学院教师及本、硕、博学生积极参与。本次工作坊亦是学院开展教师国情研修工作的重要载体。
孙会修教授以自身在远东地区的档案研究经历为切入点,作了题为《20世纪30年代苏联远东华人教育问题》的报告。他介绍了苏联远东政府推动远东华人教育的工作,并指出“远东华人是当地重要的少数族群,其实际人口规模远大于登记数字”。孙会修系统梳理了远东华人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涵盖扫盲教育、多元教育模式及政治教育内容,并重点评析其成效与局限,为大家进一步理解远东华人教育史提供了深刻启示。
随后,三位对谈嘉宾依次进行专题报告。周国长副研究员作题为《俄藏中共个人卷宗档案与中共党史研究》的发言,系统介绍俄藏档案的分布与内容构成,阐述其在完善党史人物研究、中共党的组织制度史及留苏革命家族研究方面的重要价值,并指出档案使用中需注意姓名对应与鉴别的问题。荆宇航助理研究员在《当代俄罗斯学界的中共党史研究》中,梳理了俄罗斯学界在中共党史、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留苏研究等领域的最新成果,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俄文档案利用不足与学术译介欠缺等问题。葛银丽博士后作《1922年远东革命青年代表大会史事考》报告,细致还原会议背景、筹备过程与中国代表团组成,并分析了会议对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影响。
在交流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围绕汉字拉丁化、苏联曲艺对中国曲艺的影响、远东华人人口统计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本次工作坊通过丰富的第一手档案和深入的学术对话,为师生提供了深入了解海外中国革命史与中共党史研究前沿动态的窗口,对推动学院学科建设、提升学术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文/张一微 图/张一微 编辑/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