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沙龙活动顺利举办

来源:必威西汉姆联官网发布时间:2025-09-26浏览次数:10

2025年9月24日,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沙龙在九龙湖校区必威西汉姆联官网822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外文所策划组织,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围绕“外国文学研究:永不消逝的电波”这一主题,以个人发言与自由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沙龙旨在为我们文学研究方向教师提供交流平台,促进彼此了解,增强团队凝聚力,积极响应学校与学院推动“有组织科研”的倡议。与会教师借此机会探讨文学研究前沿动态,激发思想碰撞。

活动受到教师们的热烈响应,文学研究所共19位老师参加。成思副院长出席并致开幕词,对活动的举办表示祝贺。韦清琦所长、蒋欣欣副所长到场参与,活动由迟浩男老师主持。

蒋欣欣老师以富有诗意的个人介绍拉开沙龙序幕。她回顾了自己的学术历程,从对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持续研究兴趣出发,分享了跨界研究的契机与体会。蒋老师内容充实、语言优美的发言引起在场教师的共鸣。柯英老师在此基础上,围绕“跨界与生根”展开讨论,强调了打破中英文学术壁垒的重要性。

柯英老师就外国文学研究提出了独到见解,认为应立足中国视角,拓展研究视野。她指出,外国文学研究者既可从中方视角发掘新观点,也可借助中国文学材料表达学术见解,从而增强中国学者在国际学界的话语权。这一观点体现了我们英语系“学贯中西”的人才培养理念,也展现出研究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与对文学事业的热忱。

针对青年学者在学术道路上遇到的现实压力,钟娟老师提出了“坐冷板凳”的困境,尤其是论文发表方面的挑战,引发广泛共鸣。与会老师从研究兴趣出发,就语言锤炼、选题视角与学术创新等方面提出建议,鼓励青年学者保持研究定力与韧性,坚守学术初心,避免盲目追逐热点。

面对现代社会对人文学科的冲击,尤其是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余婧老师提出“文学批评除了‘批评’,还能做什么?”这一发人深省的问题,将现场讨论推向高潮。与会教师从文学的社会功能、审美价值以及文学作为人学研究的多重角度展开探讨,深化了对文学研究本质与未来走向的思考。

曹新宇老师以“与AI共译莎士比亚的思考”为话题,探讨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在翻译中的应用及其局限。王天宇老师结合法语文学翻译实践,分享了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保持译者主体性的经验。两位老师的发言激发了张丽萍老师的积极回应,她表示,讨论充分展现了文学研究者对专业的热爱与执着,彰显了文学研究的独特魅力。

本次沙龙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持续近三小时。围绕文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教师们热烈交流,碰撞思想,不仅为青年学者提供了扎实的研究思路,也进一步凝聚了学术共识。活动展现了文学所教师共同的研究热忱,坚定了大家对文学思辨与审美价值的信心。


(文/迟浩男 图/杨爔媛 编辑/张婷婷)